他是「北大博士后」,卻不管父母20年,人人罵從不解釋,真相揭開網友瞬間倒戈「他沒有錯!」
2023/04/20

生而為人,我們必須盡孝,沒有父母,就沒有如今的自己。

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「孝順」已經被實行了數千年,可關于它的標準從未有準確定論。

有人說是山珍海味,有人說是 家常小菜,有人說是 金錢財富,可再多的物質享受,都不如常回家看看,給予父母們最真實的陪伴,你的細心足以讓后者過得舒心。

孝心是原則,盡孝是義務,連這兩點都做不到的人,自然會遭到旁人的指責

即便道德標準再怎麼去要求,條文再怎麼去規定,仍然不乏另類者的出現,即王永強。

作為北京大學博士后,他的文化程度自然毋庸置疑,可自己連最起碼的孝心都沒有,完成學業后更是直接選擇了離開父母,這得離譜到什麼程度?

消息一經發布,很快引起了網友們的聲討指責。

晚年時期,重病的母親向他發出「呼喚」,只想在臨走之前見他一面。王永強再怎麼不對,母親終究是無辜者,互聯網上隨即掀起了尋人工作。

相關知情人士將話遞到王永強耳中,后者用7個字回復網友們的質疑,在得知事情的起因和經過后,眾人慢慢改變了對他的看法,甚至心底還有一絲同情。

萬人唾棄

常州的診所病床上躺著一位病人,她的名字叫郭巧娣。

鏡頭面前的她帶著氧氣管,據大夫描述已經時日不多,但她的兒子卻從未露面,甚至連藥費都沒有給過,到現在找不到了20年,難以想象還有如此不孝之人。

每個人都想幫她,可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在場的記者隨即上前詢問。

郭巧娣的老伴回答,自己的兒子名叫王永強, 從小都一直很優秀,後來更是成為北京大學的博士后,還娶了家境極為優越的女孩,後來前往日本后再未有音訊

如今母親生命接近終點,想要了卻個人心愿: 見孩子一面

每個人都在壓抑著心中的憤怒,可追究事情本因已沒有太大意義,唯一能做的便是滿足老人心愿。

相關媒體隨即撰文,發動力量進行尋人,滿以為會有好的結果,誰曾想等來了等來了王永強7個字的回復: 清官難斷家務事

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,這必然是話里有話,難道他的內心有什麼難言之隱?

萬人同情

王永強出生于1969年,父母是地道的農民,家庭條件很是一般。

窮人的孩子早當家,王永強從小就明白,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,到了上學的年紀后比誰都努力,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,這不妥妥的別人家孩子嗎?

由于經濟方面并不寬裕, 父母便要求王永強輟學務農

但他不甘于命運的平凡,上學沒錢我就去賺錢,最初只是撿點廢品,後來各種獎學金的獲得直接夠了上學的費用,看到這父母同意了他繼續讀書的請求。

國中畢業后,王永強讀書的想法再次被阻攔,我無法想象他此時的心情。

後來他找到了對口升國中的校長,后者以優異成績的條件答應了王永強的上學要求。

在父母看來,王永強是「逆子」,時不時地還會在家中進行抱怨, 家庭條件這麼困難,還不知道節省費用支出,非要在這上沒用的學

他有些害怕,甚至已經開始回避,包括平時放學就住在舅舅家。

王永強沒有辜負旁人的期望,高中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,考入到蘇州大學,滿以為父母會因此而驕傲,未曾想后者依然沒有改觀, 王永強再次踏上了勤工儉學的道路

不索要花費都不行,父母還要向他要錢。

當時上大學有反餐費補貼,每天在4元左右,王永強的父母得知后,要求兒子把錢全部寄回家,否則就會到學校找他。

他聽從了二者的話,每個月省吃儉用,將所有餐補全部寄了回去;

學術生涯沒有上限,本科畢業后王永強繼續讀研究生,隨著人才的稀有程度, 餐費也在逐步上漲,4元慢慢變為了72元

在當時那個年代,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,他怕家里人再次索要,故而進行了隱瞞。

每次打電話從來都是要錢,如果不給就要遭到父母挨罵,比如養你這麼大有什麼用等等。

王永強從未進行過反抗,畢竟這是自己的親生父母,后者在大二時期換了條件,讓他把哥哥安排到蘇州大學。

這是學校不是農田,誰都沒有這個能力, 王永強拒絕后,再次遭到了父母的指責

研究生畢業后,王永強繼續讀博士,這一次他選擇了北京,因為在那個交通并不發達的年代,這離自己的家很遠。

在中科院讀博期間,父母仍然不斷地索要, 要麼給家人安排工作,要麼寄錢回家,他依然聽從二者的言語

博士畢業后,王永強繼續申請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后,可家人依然沒有停止過對他的索要,反而認為這都是理所應當。

王永強慢慢養成了這樣的習慣, 即便後來已經有了家庭,仍然不斷往家里進行匯錢

孝敬父母這無可厚非,可這已經影響到家里的正常生計,兩個人每天除了拌嘴就是拌嘴,沒過多久婚姻也走向了盡頭。

這一次王永強徹底找不到了, 20年來從未接打過家里的任何電話,後來更是注銷了原有的聯系方式,直到母親生病讓他重新出現在互聯網。

沒有人能明白他內心的苦楚,故而留下了「清官難斷家務事」的回復……

對此網友有自己的看法:

你怎麼看?

AD
文章